<ANNAPURNA TREKKING>

每回即將要出國健行時,總是想著尼泊爾,今天身旁的同事在討論尼泊爾的小孩有沒有近視,有人說:他們沒電視看,怎麼會近視;有人說:他們那裡接近自然,每天看山看水,怎麼會近視;有人說:還是他們有近視,搞不好自己不知道.......

從別的國度健行後,更想念尼泊爾,喜歡住在不同的Guest House 中,有時溜去廚房看廚師做菜,但自從一起健行的人多了,讓整個屋子裡的人忙著張羅我們的食物,廚房裡我成了一個行動路障,唯一會的就是幫大家點菜.



<ANNAPURNA TREKKING>

在這樣的國度裡健行,解構我對登山技術的權威,讓我得以學習有一顆旅人純粹的心,跟滿口登山技術,裝備聖經的布爾喬亞冷冷對看,不情願是一個眼裡只有高度紀錄的登山客,只願是一個旅人,輕輕的說:我又回來看你們了!


<EBC TREKKING: baby porter>



<EBC TREKKING:porters>


<Binod's  painting>

Binod很喜歡畫畫,小時候一場病,一隻耳朵聽不見,也不太會說話,每次健行,他總是默默的在我身邊不遠處,有一次一位美術老師在屋裡畫粉彩,他專注地看著,後來美術老師把幾隻彩筆和畫紙留給他,他馬上學著美術老師的畫法,靜靜地畫人像,他很有天份.下一次我再去的時候,他己經在幫porter progress協會畫卡片及海報,而且結婚了,他的新娘子很害羞呢!


在那裡短暫流留的現代人,好像進入一個虛幻的烏托邦,又映射出自已在原來生活世界裡,那種無法安身立命的焦慮,浮華如雲--才是真正的虛幻,只是通常等到垂垂老去,才在掉落的秋葉中感悟


相關閱讀:喜馬拉雅山上的勇者
http://etnepal.myweb.hinet.net/windtrekking/himalayahero.htm

小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喀啦昆侖山脈,中國古代稱為“蔥嶺”,有“與天齊高”之譽。它與喜瑪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組成巨大的山結,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尖峰雲集,有8000米以上的山峰4座及眾多7000米以上的山峰,被稱為“世界屋脊之顛”。喀啦昆侖山脈主峰喬戈裡峰,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二尖峰(國際通稱K2,K2是早年英國測繪機構對喀拉昆侖山地區進行測繪的山峰測繪編號),山體拔地而起3000多米,巍然聳立,猶如一柄巨劍直插蒼穹,氣勢無匹,被稱為“山中之山、萬山之王”。K2從大本營到峰頂垂直高差4500多米,為世界之最,加上進山路線極其漫長艱難,故為世界上最難攀登的山峰之一,是登山者心目中最高的精神聖地。
喀啦昆侖山區由於地處偏遠,難以涉足,因此充滿原始、神祕色彩,到這一地區徒步,除了領略K2等尖峰及克勒青大河谷、音蘇蓋投冰川等自然景觀帶給人們的震撼,還能領略很少被世人了解的奇特民族風情等人文景觀。
去K2地區徒步,由於進山路線漫長艱辛,故需時較長,一般為15─20天左右,進山路線從喀什地區的葉城縣開始,乘車翻越阿卡孜達 和賽力亞克達 到達伊芳力克,從伊芳力克開始徒步,經“兩叉” 、“一線天” 、“黃石灘” ,翻越阿格拉達 ,進入克勒青河谷,沿河谷西行至“飛來峰” ,再向南行到達K2登山大本營─音紅灘。全部徒步路線長約120公里,徒步路線需全程與馱隊一起行進以便渡過河流等危險路段。

具體行程安排
D1︰從烏魯木齊乘飛機至喀什,準備車輛和進山物資。

D2︰乘車到葉城,當天在葉城休整,行程262公里,冬季需時約5─6小時。
從喀什出發沿途經過疏勒、英吉莎、岳普湖、麥蓋提、莎車、澤普等縣,路線后半程是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緣,可以領略到獨特的自然風光和當地維吾爾族民俗風情。
租用越野性能較好的車輛(如豐田巡洋艦、4500、尼桑途樂等)因為從葉城開始進入山區,冬季車輛易拋錨發生危險。

D3︰從葉城乘車至伊芳力克,路程約290公里,冬季需時約10─14小時。
從葉城出發,沿新藏公路(新藏公路零公里起始點在葉城)向山區進發。進入山區后,山嶺崇峻,河谷深陡,道路險要,尤其是翻越3300米的阿卡孜達 和賽力亞克達 時,冬季常漫天飛雪,道路彎急窄滑,車輛宜極慢速行駛。到達麻扎兵站時(距西藏的普蘭縣還有1300多 公里),道路向西分支通向麻扎達拉,沿分支再行進42公里即到達徒步起始點----伊芳力克。伊芳力克是葉爾羌河(中國最長的內陸河塔裡木河上游的一大支流)上游的一個三面環山的河谷盆地,從喀啦昆侖山口進出境必經此地,故為重要的軍事要塞。
當天在伊芳力克宿營與等候在此的駝隊匯合.駝隊是由附近的牧民集結而來,從伊芳力克向西行8公里是熱孜坎姆民族鄉,居住的是科爾柯孜族牧民,民風淳朴。當晚可乘車到鄉裡牧民家做客,體驗民俗風情。冬季伊芳力克夜晚氣溫較低,應注意防寒。

D4︰伊芳力克─“兩叉”營地。路程約12公里,需時4─6小時。
從伊芳力克開始,便要徒步向K2進發。沿河谷向西南行進,河谷較開闊,兩岸山體奇異。沿途一直有散落居住的克族牧民,房屋都用石塊砌成,座落在山坡上的避風處。約行進8公里后,到達“兩叉”營地。“兩叉”是兩條河谷的交匯處,這裡河谷開闊,地勢平整,水源充足,且附近有居民居住,便于隊伍補充休整。

D5︰“兩叉”─“一線天”─1號羊圈營地。路程約10公里,需時約6─8小時。
從“兩叉”前行約4公里,到達線路中較難的“一線天”路段。“一線天”是河谷的極狹窄處,這裡兩岸山體陡峭壁立,如刀削斧劈,峽谷最窄處只有2---3米,河水從石門狀狹縫中咆哮奔涌而下,從狹縫中仰望,青天只露一線。路徑則在兩岸山體上,高約公引,盤轉而上,曲折險要,人員和駝隊透過時都要極為小心。繼續前行到黃石灘營地,這裡河谷處較為開闊,河谷西岸有一片稍高的台地,有牧民砌建的簡易石屋,屋內有專門燃燒牛糞的獨特灶台。這裡取水相對便利。從黃石灘再前行2Km到一號羊圈附近扎營,那裡距阿格拉達 較近,便于第二天的翻越,羊圈附近冬季水源較少,可以用駝隊的駱駝去黃石灘方向的河谷中取水。
1號羊圈營地因靠近達 ,夜晚更冷,應注意防寒。

D6︰1號羊圈營地─阿格拉達 ─1號大紅柳灘營地。路程約15公里,需時約8─10小時。
1號羊圈后海拔升高很快,到阿格拉達 頂部(海拔4870米)上升近1000米,為整個線路中體力消耗最大、最為艱辛的路段。達 北側為高山草甸草場,牧草低矮,接近頂部有一高山小冰湖,由達 兩旁山上的積雪融水聚集而成,蔚藍清澈;達 頂部可以眺望見正南天際險峻高聳的迦舒布魯姆峰。達 南側的路段較陡,山谷兩旁支谷的水流夾帶大量的礫石沖積,使路徑高低起伏、曲折盤隱,行進不易。從達 下行約3-4公里(海拔下降約1000米),就進到克勒青大河谷。
克勒青河發源于迦舒布魯姆峰和布洛阿特峰北坡的巨大冰川,先由南向北,再折向西,最後在塔吐魯溝折向東匯入葉爾羌河,為葉爾羌河另一大上游支流。克勒青河量大流急,河谷被河水反覆改道沖切,最寬闊處約1-2公里。夏季甚至連駝隊都無法涉過,因此,許多登山隊都是在春季渡河進入K2或迦舒布魯姆登山大本營,等秋季水流較小時出山(不少隊伍趕著羊等牲畜渡河,在BC放養,用時宰殺;也有隊伍帶著菜籽在BC耕種,隨時採摘新鮮菜蔬,克勒青河渡河的艱難也是攀登K2困難的一大原因).冬季,部分河面結冰,在冰面反而容易行進。
當天涉過克勒青河,在河的南岸近山坡的大沙灘上扎營,這裡就是“一號紅柳灘” ,有大片的野生紅柳林,紅柳高超過一人,密集成片。營地設在紅柳林中,有山坡上滲出的泉水,取水便利;密集的紅柳可以遮蔽強風,還可以用干枯的紅柳點燃篝火,便于隊伍休整。
點篝火時應特別注意不要引燃成片的紅柳。

D7︰1號紅柳灘─3號紅柳灘.路程約18公里,需時8─12小時。
若從1號紅柳灘溯河而上向東南方,即可到迦舒布魯姆峰登山BC,去K2則是順河而下。行進約8 Km,就到達2號紅柳灘。由於要反覆涉水渡河,故行進速度不快,到達2號紅柳灘需時4─6小時左右,營地與1號灘相仿,紅柳林面積、密度較1號灘小。2號紅柳灘到3號紅柳灘,路程約10公里,此路段平坦漫長,需時4─6小時(3號灘海拔3830米,比1號灘低70米).3號灘位于“馬鞍山”下,距“飛來峰”約3公里,營地平整,與二號灘相似。

D8︰3號紅柳灘─音紅灘登山大本營 。路程約12公里,需時6-8小時。
從3號灘行進約3公里,到達克勒青河谷與音蘇蓋提河交匯的三角洲,洲中有被兩條河流沖切形成的與四周河岸皆不相連的獨立山體,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飛來峰” 。從克勒青河谷折向西南,沿音蘇蓋提河東岸向音紅灘行進,約1公里后,便可以赫然望見遠處聳立天際的K2。從中國一側去K2的人第一眼見到K2都是在這裡。再行進10公里,便到達音紅灘登山大本營。
音紅灘,是音蘇蓋提河紅柳灘的簡稱,為一寬闊的河谷(寬約1.5km─2km)邊的紅柳林。音蘇蓋提河,發源于皇冠峰的音蘇蓋提冰川(中國最長的冰川,長約46km),冰川周遭雪峰林立,靜穆蒼涼,人跡罕至。河谷兩岸有大片的野生紅柳林,野生動物品種眾多。BC營地海拔3900米,為一平整的紅柳林中草地,夏季綠草如茵,泉水清冽,水中有冷水魚類生存。
從音紅灘營地看不見K2,前往K2登山前進營地(ABC)也還要再進行20多公里,但這裡地勢平整開闊,水草充足,便于人員、駝隊進駐休整,因此被選做為登山大本營。
當晚在BC宿營,歡慶勝利進駐,第二天不需早起可以盡情睡個懶覺。

D9︰音紅灘BC─義大利營地。路程約16公里,需時8─11小時。
早餐后出發,沿喬戈裡冰河上行(也可翻越營地東側的山坡),到達喬戈裡冰川的冰舌末端,此處可以望見K2,但由於冰川阻擋,觀賞拍攝角度不佳。舌部營地海拔4350米,夜晚較寒冷。沿冰川西側山坡曲折前進約10公里,到達“義大利”營地(1983年義大利登山隊所設立,營地有用石塊壘成的合圍的擋風牆,以後的登山隊多在此營地中轉休整),當天在此宿營。這裡海拔4700米,冬季夜晚極為寒冷(可到零下30度),應注意保暖。

D10︰義大利營地─登山ABC─舌部或BC。路程8─22公里,需時8─10小時。
在喬戈裡冰川的冰塔林中穿行,猶如走進一座魔幻的宮殿,帶給人無限的遐思。ABC設在冰塔林長廊靠主峰一端的盡頭,海拔5160米。從這裡仰視K2,K2或是拉著巨大的旗雲,或是夕陽映照通體金黃,那無與匹敵的磅因礡氣勢震懾心魄,令人望峰息心,深切地體會到“高碩雄偉”的真正含義。
ABC營地是攀登K2極為重要的營地,也是觀賞、拍攝K2的最理想位置。這裡夜晚氣溫極低(可達零下40度左右),故不宜在此過夜,應于當天返回舌部營地或音紅灘。

D11︰在BC休整,或前往音蘇蓋提冰川觀賞皇冠峰。
皇冠峰,位于K2西面約16公里,海拔7294米,峰頂有數個峰尖緊密相連,從東側看形似皇冠。山體異常陡峭險峻,直到199X年才由日本隊成功登頂。
麒麟峰,位于BC正南,距BC約30公里,山形遠望象昂首蹲立的神獸。音蘇蓋提為中國最長的冰川,長約46公里。
觀看皇冠峰、麒麟峰和音蘇蓋提冰川,往返需要4-6小時左右。
D12─D16︰返回伊芳力克。
D17︰從伊芳力克乘車回葉城。
D18︰葉城─喀什,活動結束。
安全技術支持
本次活動由正規的從事登山探險,戶外運動的機構組織發起,從業人員均為多年從事登山探險和戶外運動的專業人士。有組織、帶領大型探險活動和處理緊急突發情況的經驗,隊伍配備有熟悉K2地區情況的專職向導,專職隊醫,並有先進的通訊聯絡設備,隨時與外界保持密切的聯繫。
隊伍全程與馱隊一起行進,備有隨時處理意外情況的專用于人員運送的駱駝以保證人員安全。
參加人員要求︰
身體健康(無心肺、腸胃等重要器官疾病),有一定戶外探險經驗(或戶外運動知識),意志堅強,心態穩定。
1. 活動注意事項︰徒步k2活動屬于難度、強度、危險度較高的大型戶外活動,除要求隊員個人的有較高的身體素質外,還應注意︰
2. 整個活動期間,參加者必須嚴格聽從組織方(領隊、各分隊隊長)的引領告誡,不得隨意離隊單獨活動,需離隊活動必須經領隊許可,否則私自活動造成的一切后果由私自活動者個人承擔。
3. 不得與沿途接觸的牧民、部隊官兵發生爭執、糾紛,如有事必須向領隊會報,由隊伍統一出面協調。
注意環保
k2地區屬于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參加者應樹立較強的環保意識,不得采挖植物,獵捕動物,不得收購當地居民出售的動植物標本,不得擅自點火,不得任意丟棄垃圾。
-----------------------------------------------------------------------------------------------------------
(以上是大陸給的資料)

因為我的伙伴太混了,
叫我辦又不快點去找人,最近臨時才決定要去,
所以如果有意願想去的可以過來報名哦!名額有限
相關費用:9000元人民幣左右(原本為7900,但因路上有關口,今年又多增加收取一千多元人民幣)
烏魯木齊,喀什來回機票及國際機票另計
還沒有確定人數,所以只能給這樣的資訊

小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




早上走了一個上午,大家有些搞不清楚為何要一直走,後來才知道要去找長頸鹿,沒遇到長頸鹿,倒是看了不少白犀鳥停在雨傘樹上,歪著頭看我們.從Monduli離開後,約莫下午4點多,我們才到Manyara Lake的一處營地,這個營地外面有圍牆,在裡面紮營的人數很多,但是並沒有想像中吵,要如何形容它呢?這是非常沒有自然美好想像的地方,但既使如此,一到這裡,我們馬上看見大隻的白鶴從頭頂緩緩的飛到另一邊的樹林裡.隔天一早還有一隻翠鳥停在我們帳篷旁的樹上,我們看著閃閃發亮散發藍光的身影,真是興奮!



<放倒了,放倒了,我懶得再倒回去,反正還是可以看的啦!>
要離開這個營地時(這麼迫不及待就直接寫到離開),其中一台車有些毛病,新的嚮導小胖先生馬上停在路邊找一家修理廠處理,剛好旁邊有local shopping 區,確認過要處理的時間,我跟小胖說:我們想要去那裡看看,小胖有些面有難色的說:那裡沒有什麼,而且不安全,那裡的人不好,最好不要去.我說:只有20分鐘,我們會快去快回.二個女生就快快閃進shopping 區,因為一下車,遊走的小販馬上把我們圍住.二個忠厚老實的醫生決定聽小胖的話,留在那裡.


走進去,原來裡面還有菜市場,因為時間的限制,我們並沒有細細的看,市場裡有不少賣鹹魚的攤子,最長的香蕉跟我的前手臂一樣,其實除了接近大馬路的商店會要我們進去參觀外,並沒有人攔截我們,即便是我們進去參觀,沒買東西,他們也沒面露不悅的表情.我問S怕不怕,她說:不怕,我們就像不遵守老師告誡的小朋友,繼續往裡面走.一直很喜歡各式各樣的傳統民俗手錬,看到這些色彩豐富的串珠手錬,忍不住試戴好幾個,有些好像吉娃娃戴上老虎犬的鍊子,看起來很奇怪,所以到最後一個也沒買,這些設計大概都要符應西方人比較高大的身材.

回到停車處,從我們離開到回來,這裡的攤販努力爭取生意,只見馬拉松醫生買了好幾件小T恤要送兒子,他非常仁慈,總是會替弱勢的人著想,也很關心環保問題.只是我很調皮,硬是故意地把他辛辛苦苦”折”好羽毛睡袋給毀了,讓他用塞的,事後還一臉無辜又賴皮的看他.

小胖為什麼說那裡很危險?事後他又說有些客人不習慣那樣的地方,怕我們會不高興,回程時要帶我們到更好的地方買紀念品,不過他選的點都是貴的買不下手的精品店.所以在那樣的店裡,我們一樣也沒買,另一個考量是,我們在想如果跟當地人直接買,至少讓他們直接得到收入,他們沒有管道將自己的手工藝放在精品店賣,倒是中途停車時,我跟馬拉松醫生買了馬賽婦女手工編織的手環,選了一條水藍色珠珠的給自己,用皮革為底的手環,還真有原始味.


在這裡自然保育和人為觀光是不同平面的思考,我們在這個矛盾裡觀看,而在這二個平面的交界處,保育和觀光暖眛不明的界限也模糊了,隨著交融不清的界線而行,更要提醒自己生活的方式.


這些飛來飛去的精靈,就跟麻雀一樣多,坦尚尼亞的鳥類真是另人難以忘懷


小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現在山裡頭的動物是越來越少了,一方面是動物們的生活棲地都被我們人類破壞了,他們無法有廣大的山林休養繁殖,另一方面是我們大家從不間斷的獵捕濫殺,許多動物還來不及長大就被獵捕,還有的還在懷胎就被抓到,現在當然不容易獵不到動物了。」

  「我不斷的在提醒部落年輕的獵人,大地孕育萬物,每個物種都有生命,我們人類只是其中一個生命而已,山裡頭的動物當然也有生存的權力。所以當我們上山打獵的時候,狩獵的數目夠吃就好,不要欲罷不能有多少打多少;撿不到的不要打,就算打到但掉落山谷撿不回來是糟蹋精靈的恩賜,最後一定要心存感激,感謝天、地神、祖靈、各精靈的庇佑讓家人與部落族人生命得延續下去。」-(Husong,布農族獵人,55歲)

     林務局開放丹大地區合法狩獵,試辦計畫主要工作項目包括結合原住民傳統狩獵文化及現代生物多樣性保育之合理永續利用原則,訂定合法、合理、合情、合宜、合時之狩獵規範,兼顧原住民傳統狩獵文化的傳承。開放原住民族狩獵計畫受到不少保育人士批評並提出強烈的執疑,原住民狩獵活動該如何跟「非消耗性之綠色產業與生態旅遊活動」達成一個平衡點?特別是未來結合旅遊的商業行為,令不少生態保育人士擔心觀光行為會帶來的破壞與污染。

原住民狩獵真的是危害野生動物生存的最大天敵嗎?

生在主流社會的強勢族群們好像看不到許多科技進步下帶來的開發破壞,在生態旅遊、永續發展的口號下,看到的只是大眾大量而快速的消費旅遊。2002年清境農場的遊客高達75萬,這個熱門的旅遊景點被許多都市人稱為「台灣的小瑞士」,在民國五十年代卻是人煙稀少的荒地,當時只有幾百位的常住居民,其中絕大部份都是被政府安排到那裡開墾的滇緬義胞。在最近幾年商業行銷和部份媒體的炒作下,當地的常住居民增加一倍以上,達到一千多人,其中有一半都是來自都市的新移民。過量的民宿興建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縱使出現「是誰出賣了合歡山」的理性訴求,還是抵擋不住蜂擁而至的旅客。

     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出版的「世界自然保育方略」中曾定義自然保育為:「對人類使用生物圈加以經營管理,使其能對現今人口產生最大且持續的利益,同時保持其潛能,以滿足後世人們的需要與期望」。這裡面有兩個重點:1.「保育」並非絕對的保護,保育是要利用的,它強調合理的、永續的利用自然資源;2. 保育絕對是為了人類自身利益而出發的,並不是為了「動物權」。

文化實踐應被視為是對自然資源永續使用之生力的原則,「生態文化」需被視為是對自然資源永續使用之生產力的一部分(Escobar1996)。長久以來,受到西方菁英保育思維的影響,將人抽離自然,忽視了原本生活在其中的少數族群、原住民的生計與文化,在傳統經營管理的思維裡被視為保育主要威脅之一的在地(鄰近)社群,特別是少數族群或原住民,重新被保育專家認定為自然資源(或保育計畫、或保護區)的主要權益關係者(盧道杰),和在地社群、原住民結合保育工作已是國際保育社會的主流,但是台灣大眾對生態保育、人文關懷的素養好像跟不上實際的狀態,只是接受了自然資源稀少,所以必需有效的管理經營的資本累積,國際上對生態保育研究,早就證明「棲息地破壞」才是物種滅絕首要因素,而非狩獵,當國家公園去原住民化時,另一方面擁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區又大都是原住民的故鄉,當有毒的癈棄物傾倒在大多分布於原住民及弱式族群的居住環境裡,誰又是真正的生態殺手?

對於政府考量原住民傳統文化傳承的美意下,是不是真正重視原住民狩獵文化,或者只是粗淺地以政策來包裝無力控制的非法盜獵。在「殖民」的過程裡,原住民的生存權、文化權、土地權被「合法」的剝奪,國民政府的土地政策改變了原住民社會傳統對於土地使用規範方式,政府主事者本著漢族農業文明的思考,造成土地過度使用,山林保育的思維改變了,原住民狩獵的自足經濟結構也改變了,如果原住民在國家體系和社會結構裡依舊是最沒有權力的一群,開放狩獵生態旅遊真的可以替原住民帶來另一波的經濟出入嗎?或是到最後又被永遠吃不夠的財權所壟斷或是變相為另一個粗糙的旅遊方式而已。所以我們必需看到的是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權益應當被列為基本人權的範疇以及國家機器如何在這個策略中思考如何做,而不是該不該做的問題。

    台灣可望出現第一批「生態嚮導」。他們,清一色是職業獵人轉型來的。

這是農委會林務局配合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劃設為狩獵專區的計畫之一。所謂「生態嚮導」,主要肩負著生態旅遊的任務,不再以獵殺野生動物為主業。(中時電子報 陳世財/專題報導 2004-12-21

若要延續狩獵文化,將之轉換為一種觀光行為,勢必對原本的狩獵文化產生影響,將原本的狩獵活動轉成可以觀看並體驗的異文化經驗,而要在龐大主流價值下受到真正的尊重,維持「真正的」自我形象,但在台灣,大部分只求「速度」、「發展」、只喜歡在水泥房下到此一遊式的普同旅遊觀中,可能只讓原本的純粹的文化活動變成一種商業化的舞台展演。不過隨著原住民族群意識認同的高漲,這樣的文化展演也成了一種與大眾交流的溝通策略,如MacCannell提及族群觀光的好處,也許不在經濟利益的獲取,而在獲得對它們過去的毅力與尊嚴的承認。

一般觀光的取徑是觀光客並未侵入私人空間,多半侷限在公眾的場合,許多前台的目的是要保有私人空間(Esman1984),開放狩獵的生態旅遊也從原本只在娛樂式、短暫的表演前台往後挪移,也鞏固了狩獵文化是原住民獨特的無法被其他人替代的,至少一般的漢人無法完全複製變成自己的商業工具。

然而一般都市人都把打獵想像成拿把獵槍就可進行「屠殺」的行為,想像一般人可以如王公貴族式的娛樂性狩獵,開始擔心野生動物的生態浩劫,如此斷然指出原住民狩獵行為是野生動物滅絕的主因而要全面禁止,實在違背族群文化相互尊重的社會正義。

若狩獵活動是違反土地倫理、喪失狩獵文化的狩獵行為,當然不能同等於傳統狩獵文化來看待。國際生態旅遊學會對生態旅遊的定義是:「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並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當人認為自然的存在是作濟長活動的原料時,又落入發展的迷失中,自然的守護者只是對「稀少」進行盲目的崇拜,「搶救自然」需要珍惜能夠永續自然的在地知識Escobar)。(這裡的在地知識暗喻原住民對傳統領域資源能永續使用的知識)

「我的槍已收藏了好久,這幾年來才拿出來使用,它都快忘了我是誰了,鏽蝕的槍管、斑駁的護木,都有我和它共同的回憶,是它陪伴我大半生,沒有它我又能有今天嗎?也許政府的美意是要讓我們後代子孫都還能擁有一片美麗的大自然與豐富的生態資源,可是我們之前的部落組織制度、獵區文化、狩獵禁忌正是我們維護生態的方式呀!政府不能抹煞我們對山林的態度。」-(Ibi,布農族獵人,58歲)

人類的精神是不會保留的,能留住的就是文化,一個人類學家說:「一個東西的價值來自生產它的那個文化,在那文化之外毫無價值。」文化是流動的,在互相交錯影響下,變遷是必然的。而當現代性的科學知識單一的規範文化應該要有的內容,使得原本的生存結構改變,在重新檢討狩獵文化的精神下,現代的原住民如何透過文化基調與社會脈絡讓主流文化反省過去?

省思:

九年前,有一次的機會受朋友之邀帶宏碁集團各國經理人登玉山,其中有二位布農族的山青協助我們背裝備,他們雖然很靦腆,但是一路上有機會就告訴我要怎麼找飛鼠、分辨山羊與山羌的大便,而且他們可以不睡在帳篷裡。在八通關盛開的法國菊下有許多垃圾,一位華僑問我,為什麼你們台灣人不要珍惜那麼美的地方,要那麼恣意的污染環境?登完玉山,我們安排這些外國人到九族文化村參觀,而我和伙伴們則是去遊樂區玩,事後這位華僑又告訴我,你們怎麼對自己的文化一點都沒有興趣,當時我很尷尬,不知如何回應。

多年後我在雪山黑森林裡遇到布農族的伍玉龍先生(他曾經是第一個可以登上聖母峰的台灣原住民),他一個人要去圈谷裡操練硬雪地形,他開玩笑地跟我說台灣沒有人組女子聖母峰遠征隊,問我要不要組一個(我才沒有這種壯志)。晚上八點多了,目送著他的背影消逝在月光下,長期與山林一起生活的原住民才能真正的親近山的一切。然而,我記得他的話,也去看了聖母峰。

在山林的記憶裡,對原住民的意相從莫那魯道抗日的英勇事蹟,轉到被主流文化逼退,到不斷尋找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方式中喘息,而大多數的漢人,並不用耗費多大的心力來「適應」社會潮流與快速變遷,自然的以為所有非我族類的人都以單一的價值來認同自己,或者純粹的把原住民的問題看成是製造社會問題、阻止社會進步的障礙,原住民獵人也背負著破壞生態的污名,在法令的合法化後大聲地在祭典儀式中報功名。


撰稿於93年冬天,之前居住山中部落,有機會配合生態解說及參與記錄狩獵傳承活動
本文所撰為有感而發片面思維,觀點並未成熟,請勿引用
"獵人的話"摘錄於布農族同學之研究報告,感謝這位帥哥願意提供文獻資料

小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守月祭>

 原住民與生態觀光

 

          台灣這個被海洋擁抱的島嶼,一到假日在都市周邊可供遊憩休閒的地點都被大排長龍的車潮與人群佔據,隨著媒體、相關企業鼓吹休閒的風潮,消費因網際網路的影響改變,休閒消費的意象從休旅車的另類生活經營及電視節目如部落尋奇、大冒險家、台灣探險隊等對眾人揭露部落原始、未被開發的自然景觀,引領著人們再度尋找新的桃花源,這些被媒體曝光的部落在還沒有準備之下每到假日又是被逃離都市繁囂的觀光客所包圍,然而他們有興趣的大部分是美色如畫的地理景觀,呼嘯而來,長揚而去,大概除了研究人員與要調查的人類學家外,當地原住民部落的人事物並不會吸引觀光客的目光。

當生態旅遊成為流行消費的符號

        政府為了發展國內觀光產業,配合聯合國在2002年發布的「國際生態旅遊年」,訂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研訂生態旅遊白皮書,研訂生態旅遊規範、訂定自然人文生態專業導覽人員管理辦法以及辦理生態旅遊教育訓練、推廣宣傳活動,同時篩選四十條生態旅遊路線。計劃執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台灣從「工業之島」轉型為「觀光之島」,創造2003350萬旅客來台[1],國民旅遊旅客突破1億人次的記錄。這樣數字性的目標似乎和生態旅遊有相互矛盾[2]之處,在長期因為工業發展將原來的生態環境破壞怠盡之時,要「急促」地發展另一個以工業邏輯思考的「觀光建設」並由表面量化的目標來檢示成果。

        政府政策推波助瀾下,旅遊觀光業界紛紛的打出「生態旅遊」的符號宣傳,號稱深度旅遊吸引欲嚐試另類旅遊的遊客,但是這樣的旅遊活動只不過打著生態的招牌,並未考慮到與當地人是否有互動,更不用說可以帶來當地社區及自然生態長期的環境、社會及經濟利益。以觀光客為中心的概念,或是觀光客以自己為本位的消費型態在國民旅遊以往大吃大喝、走馬看花,購物與在五星級飯店享受的習慣下,生態旅遊的概念並沒有泛及全民。

原住民與自然生態

 自然是什麼呢?在後結構主義政治生態學裡,「自然」是「社會地建構」,自然透過論述和實踐被歷史地生產與認識,Worsterr (1979) 的觀察,「每一世代都撰寫他們自己對自然的描述,它呈現自然的不同面貌時,大致也反映了人類社會與其不停改變的關注。」也就是說對自然的認識在歷史上有不同的解釋,從危險不可接近,自然相關於健康到自然是脆弱的,因為資本改變其形式,進入了生態階段,後者的出現是更深的文化支配(Escobar 1996),建立在科學知識下的生態保育概念也將原住民生態智慧收編為資本。而這樣的資本--原住民的生態智慧--成為文化多樣與生物多樣性共同的資源,也是維持生物多樣性的文化基調(王俊秀 2001),在自然、人、與知識的三重文化再轉化,自然與在地民眾被視為價值來源與創造者,如陳玉峰認為原住民的生態智慧是台灣原住民的傳統生活與土地所交纏出的經驗及智慧,建立台灣本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族群與在地社區能夠接受自己及其領域被視為資本的保留庫下,終於被認可為他們領域的擁有者(Escobar 1996,陳玉峰1994)。

        原住民的生態智慧的概念一般如在狩獵的禁忌與傳統裡,像泰雅族在打獵時所獵取的動物必需吃完,否則不能丟掉,不然會打不到獵物,提醒人們珍惜食物。在民俗植物的運用上達悟族以不同的樹種拼組出以海為生的造船文化,阿美族人以採集為主的野菜文化等。在不同的環境裡配合自然週期孕育出自己的族群文化,由於原住民沒有文字,這樣的生活知識必須建立在實際的生活經驗基礎上才得以傳承,也因為與自然、土地間的相互依存,在原住民區的傳統領域裡,這些豐富的自然生態得以留存。如同一位阿美族人到蒼鬱的叢林裡,眼中是豐富的野菜,布農族可以看到荒野的山林裡有隱約的獸徑,相對於生長在完全開發的都市裡的人,自然是提供休閒和科學知識的場域。

        也有學者對原住民生態智慧提出不同的詮釋,有人認為太過浪漫,把原住民看成是高貴的野蠻人,有人認為原住民為了生存才去接近利用自然,所以根本沒有所謂的生態智慧,而這些不同的詮釋也帶著背後不同的知識權力如何推行主張的政策。

部落發展與生態觀光

 環境主義者認為消滅貧窮與財富再分配的目標只有在自然成為原料的倉庫時才有可能,而激進份子認為要搶救荒野與改善環境品質只是讓中產階級精英受益(Merchant 1992)。這樣的概念也映對了當前主張生態旅遊和利用自然資源再生產的部落發展,在部落動能上要思考與自然間的動態平衡,也要因資本主義概念的經營方式重新建構部落及再創造出一個資本化的自然。

       陳永龍提及早期台灣發展觀光的過程裡,原住民並沒有獲得其利,可以從原來土地獲取經濟利益的資源大部分已收納為資本家或標榜著生態保育的國家公園保護區。勞力資本密集的的年代,原住民大量投入勞力工業市場,人口外流後原本的部落結構出現了斷層,弱勢文化加速瓦解。當粗糙的工程建設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而缺乏自主性、淪為商品的山地歌舞雖使部分原住民有些微的經濟改善,原住民在和觀光客劣質的互動之下加深了文化的自卑感

         公視曾經報導東埔居住的布農族們因為公路的開發,資本主義潛進部落後,土地一片一片的被資本家購買,因為有溫泉開發了觀光,東埔一鄰成為被觀光的部落,大量的山坡地開發破壞了原有的環境,高密度的旅舘使溫泉水源不足,這一件事讓東埔地區的旅館業者與布農族關係緊張,當地高級的飯店以布農文化特色為其賣點,但實際上,能夠或願意在飯店裡工作的布農族只有一位,投資者並沒有因販賣他人文化而回饋地方。

        隨著生態旅遊之風襲捲台灣旅遊界,透過生態旅遊原住民部落的人文生態資源透過生態系的概念被凝視,在原住民主體意識隨著自治浪潮增加時,也希望透過內部建立的文化產業結合觀光,能夠抵抗不平等的支配與社會權力。如東埔的例子,在玉山國家公園成立後,一個在園區內布農族的天然浴堂--樂樂谷是不準任何人接近的特別保護區,但順應生態旅遊年,玉管處主動邀請當地的布農族參與生態的解說,同時產生的利益成讓當地布農族人成立基金會回饋地方。

為何生態旅遊現今與部落發展緊緊結合呢[3] 

生態旅遊包裝的行程普遍具有下列幾項特色:(台灣生態旅遊網)

1.    強調獨特的自然與文化之旅,行程往往安排到原始未開發的生態環境或與現代文明差異甚大之原住民部落。

2.    強調深度體驗自然生態與原住民部落生活。

        生態旅遊能讓保育和觀光利益互相補強,自然和觀光視為平等的夥伴關係,生態旅遊更有目的性的強化與維持自然體系,保育者與觀光者可藉由一起工作互相增進利益,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保護觀光業(Farrell,Bryan H. and Runyan,Dean 1991)。

        1997年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會通過原住民委員會所提「輔導原住民經濟及產業發展四年實施計畫」。其宗旨在延續原住民文化命脈及其生活品質與水準的提升,原住民委員會和靜宜大學共同規劃規劃設計「原住民觀光產業資訊」網站,整理台灣地區各原住民鄉鎮部落之觀光資源、人文特色、部落風情、產業特色等,並提出建議旅遊行程與當地旅遊資訊,以及各鄉鎮部落願意提供上網行銷之產品供社會大眾查閱[4],這些被提出來供為生態旅遊路線參考的部落在此本文並無法透過資料進行該地結合生態旅遊發展的改變,但是從資料中這些部落得以推行的一個共同點是在地參與,運用當地的培訓出來的解說員將在地知識帶給外來的人進行生態文化體驗。

        
  <獵人家族的小孩>
 部落發展更需要凝聚在地的團結與共識,有自主性的團隊有意識性地結合外部資源,空有計劃或自然資源無法結合在地參與,文化實踐就如同複製品般成為會過時的流行品。

 

 


[1] 我的尼泊爾友人申請來台,原本台灣法律規定只能申請商務簽證,但是為了累積數目,在商務簽證的手續下核發觀光簽證

[2] 生態旅遊不是強調總量管制,減少環境負荷嗎?

[3] 還有另一個我主觀認為的原因是各部落在向政府申請補助發展計劃時,都是互相參考與模仿,但是並未仔細思考在地核心特色,像一個部落有瞭望台後,其他鄰近的部落陸續興建,但當地居民並沒有從中感受文化意義。


 

 

                                                                                                                      ~~   撰稿於93年冬天~~

 

小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摘入自<心靈史的救濟>--余德慧 

在整理資料時,發現這個檔案,放在這裡提醒自己)

如此把自己放在一片嵐氣之間,望著溪水,做為後工業時代的子民,我們感到「世界的失去」,與自然之間的對話,似乎在工業的技術興起之後,戛然停止。我們在電腦上與遠方的朋友通訊,我們的都市充滿了貨品,工廠不斷地製造電器與化學製品,而使我們遠離耕種的生活。這當然不是濫情的喟嘆,而是「世界的失去」。

心靈歷史的救濟來自對語言的反省。

 

 過去,文字被視為心靈的指引者,但卻又是心靈的遮蔽者──語言出現了的思維其實並不全然取代生命,但是人類語言遮蔽了非語言的生命。

人類語言編織成一片自我欺騙的意識,使得語言不再與生命息息相關,
語言成了被操縱之物:廣告、政治口號、訓話以及囈語。

語言不能代替注視,而是一種相依偎,與任何身體的感受一起,而不是互相取代。神話思維正是語言的初始狀態:這種思維是以「身同感受」的方式出現,而不是理性與邏輯,它沒有文字的魔咒,卻有著生命的蘊味;神話思維總是在概念形成之前活著,而在概念形成之後死亡;文明是由理性文字所眷養著,並且驅逐概念之前的神話思維。

我所學習的文字,讓我對世界失去了興趣,也失去了眼光

單就心靈史的觀點來看,我們正面臨著制式精神的折磨:一方面我們承受著既成的文字與制度的養育,另一方面又隔離在生命旨趣之外。

以語言的制式發展來說,詩意原本是語言與生命交感的處所,但是制式的語言不斷地朝向工具或指示語發展,人們只能把語言當做工具,而把語言的生命感掏空。

做野地的獵人,而非知識的瞎子。

我們以為得到了知識,卻失去了人類的精神源頭。文明的子民逃避驚嚇,做了許多防範措施,使得我們陷落另一個陷阱:焦慮。焦慮的時代源於文明開始掩蓋某些永恆的真理,使我們只能矇著眼睛在外邊逡巡焦慮。

現代獵人是以「精神的德性」活著,但獵人的精神德性不是道德的教條,而是「活著」本身的德性,德性是對真實事象的誠摯德性,而不是道德的文飾與虛誇,不是求霸而是求王-「王者」是共享世界裡的一種生存方式。

小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利說

山屋是有限資源,我印象中除了雪山及玉山外,其它的山屋在申請入園證時是不會為你安排床位的,也就是說申請到入園證並不代表你就一定有入住山屋的資格,那只是入園證而已,並非床位證
,其實很多人(即使是登山老手)都已經誤會了山屋當初的用途是"避難"而非"旅館"

台灣山上的山屋定位為"避難"用途好像已經是今年登山研討會的共識了!
據了解未來應該也不會再出現那種超大型的豪華山屋了!

也許是因為國外的山屋和國內的山屋其目的性並不相同,像馬來西亞的神山的山屋就是偏旅館型的山屋,日本的富士山也是, 據了解台灣的國家公園是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其國家公園首要目的而非觀光,故管理單位並不會為了要使登山客住宿方便而興建山屋, 現有的山屋一部份是以前救國團的活動基地,一部份是工務單位(如台電..等)的工寮所改建, 還有一些是民間團體或個人捐贈予避難用途!
真正為觀光而興建的山屋並不多(最近的嘉明湖向陽山屋是一例)

Alla說
登山研討會的共識"?
有在做研究的人,就會小心不會用只是一個研討會的共識來排除其他想法,這種想太化約了,既然國家公園是生保護用,為何望眼看過去,登山客像觀光團一樣,只為了攻頂,什麼鳥東西,生態什麼的都不知道,還到處丟垃圾?

愛山的小囑託說

小弟認為:
(一)登山者自身應有的登山技能與素養:在這樣的登山活動過程中,基於登山安全考量下,未攜帶帳棚確為不妥且冒險。但如在確認有山屋可住的情形,個人認為登山確未必一定要帶帳棚才安全,應可攜帶外帳露宿袋等裝備,以供緊急情況來使用。但應非是此次討論的重點吧?
(二)臺灣國家公園的制度與管理:臺灣國家公園的設置,早於1938年日本統治時期便已規劃設置完成三處,大致為現今的陽明山、雪霸+太魯閣、及玉山國家公園,當時設置目的,主要以保存動植物、地質礦物等天然資源及自然風景;其次,進行適當的道路、食宿、休憩等相關設施之開發建設,用以提供社會大眾從事相關休憩活動,促進地方經濟繁榮,可惜當時在二次大戰的影響下,並未完成相關的硬體設施。臺灣光復後,遲於1984年才再重新設置第一座國家公園

依據國家公園法第一條、第六條規定所設立,國家公園具備四項功能:
(1) 提供保護性的自然環境。
(2) 保存物種及遺傳基因。
(3) 提供國民遊憩及繁榮地方經濟。
(4) 促進學術研究及環境教育。

國家公園的設置與管理,花費了納稅人辛苦的血汗錢,理當應該善盡其自身應有之責任,以玉山國家公園為例,編列預算修築南二段、馬博橫斷與日八通關越嶺道沿線的設施,其內容主要包含標示排、棧道、吊橋與山屋,其中限載10人的鋼管大吊橋,因長度與位置而異,每座造價約為2000~3000萬之間,而山屋每座造價則約為2000萬左右,試問投入此等龐大經費,所求為何?是登山安全?反觀太魯閣國家公園,寧可花大錢在合歡主峰設置觀景台,在奇萊登山口大興土木,卻未見其改善區內相關硬體設施,並以登山研討會的結論來作為未來經營管理的參考依據。國家公園依據法規有其功能與目的,就登山路線與興建山屋的評估來講,應是區分路線等級,應當著重自然環境保育的路線,則應減量山屋設置,而適宜大眾登山健行路線,則應建設完善的相關設施,讓登山不再是需要付出極大體能的活動,讓登山活動變的安全又輕鬆自在。個人從事登山活動十餘年,相信多數愛山者都希望臺灣的登山環境、制度、教育及協力資源能夠提昇,過往的認知與觀念,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與國民生活素質的提昇,而有所轉化或改變。因此,深切認為山友們可協助管理維護單位向上提昇,將能造福未來「第一次爬山的人」,臺灣的山真的很美、很獨特、也很令人辛苦,若部分區域路線能有更完善的硬體設施,亦能吸引國際人士來台登山健行。


威利說
登山研討會的這個結論其實我也並不認同!
會Po出來其實有點 "哎..未來大概就是這樣了,即使不同意大家就認了吧" 的味道

我沒有參加登山研討會,不清楚會議上是如何做成這個結論的,我只是一介平民
也不是"登山界"大老或知名人士,人微言輕阿!

就我和國家公園一些人接觸的觀察,其實太魯閣國家公園其實是還算願意做些事的
,例如之前要成立登山學校的提案即是他們提出,但礙於上級不同意,最後好像也沒成立!
國家公園的定位和規劃最大的問題不在三個國家公園管理處,
而在營建署的國家公園處(三個國家公園的上級單位)
當初我發信去幫登山學校陳情,就是營建署的這個單位回覆我
說"登山"並不是他們國家公園的主要業務,所以不予考慮的!
營建署嘛,顧名思義只會蓋硬體,軟體的規劃就不在行了!
有這樣的上級長官,下面的單位要做什麼優秀的規劃也難!
不是幫國家公園說話,其實他們也有"人微言輕"的問題,上級長官才有決定權!

我其實也明白,
台灣的山屋要做成像沙巴神山上的山屋或富士山上的山屋一樣
的便利性並非做不到,但這樣做的同時可能另外一方的環保團體就會跳出來抗議了!
如何在保護生態,避免大量開發的前提下兼顧到鼓勵全民登山讓更多的人接觸山林其實多少有其衝突性!
讓一般的人(非專業登山客)也能輕易的接觸山林是件好事!
但卻不能忽略了"輕易化"後所帶來的危險性的增加!
就像這個問題,當登山有山屋住可以不必帶帳篷的觀念被過度簡化後,
被解讀成"登山可以不帶帳篷"的思維,所帶來發生危難事件的風險提高是需要被警告
的!

威利 To 愛山的小囑託

你的看法是沒錯, 但卻是站在登山活動的立場想,如果站在環保團體的立場想可就不是那一回事了,就那些環保意識的人而言,最好人們都少上山,山屋最好一個都沒有,這樣就不會有一堆垃圾及黃金!

再站在一般大眾的立場想,我又不登山搞那麼多山屋對我也沒用!
只給會登山的人用! (搞不好還被說成圖利某特定族群!)
倒不如多蓋些餐廳及公路,好讓大家扶老攜幼全家可以
開著車輕鬆的在國家公園遊坃(合歡山區就是例子)

不同立場的人有不同的思維,
登山的人會想為什麼不好好規劃山屋的建置好讓登山
成為全民運動,吸引國外登山人士
環保的人會想為何搞那麼多山屋,還一間比一間豪華
開放那麼多人到山裡製造那麼多垃圾,踩死多少植物,
影嚮多少動物的生存空間,應該癈掉山屋,讓山林休養生息!

你認為誰對誰錯呢? 沒有答案!!

--------------------------------
因為版主小腦袋頓頓,先把不同的思考面向放上去
note:
1.   本人並未主張在沒有妥善的規劃與考量下,在高海跋的山區裡興建山屋, 特      別"是豪華山屋".

2.  並非所有在國外的山屋都很大很豪華.

3.  請各位有興趣此議題者細讀內容

小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們第一次爬山嗎?”爬奇萊時連續這樣被”質問”兩次,難道我身上流露的菜鳥氣質,直接讓人連想只有像我們這種"菜鳥",才會天真的以為申請到奇萊山屋就可以有床位.

到黑水塘時,我們遇到幾個台電核二場的員工下山,第一個到的人跟我們說:你們不可能有山屋住,上面有一個隊伍已經15個人了

我們執著地告訴他:可是我們已經申請了山屋啊,而且入園許可上面,從來都沒有跟我們備註要帶帳篷....

遇到他們第二群人,他們說:上面已經有很多人了,你們會沒地方住.

我們義正嚴詞的說:我們申請到山屋,如果上面有很多人,他們確定有申請到嗎?如果他們先去,也許可以把位置挪一挪讓我們擠一擠吧!

他說:不可能,他們人很多了,我看你們上去沒地方住會被趕出來.

我們說:他們要怎麼趕我們出來,我們明明申請山屋,而且我們沒有帳篷,有哪一個人會忍心把我們趕下去,這太沒有登山倫理了

他們拿以前不需申請山屋的模式狠狠的告誡我們,他說:”什麼登山倫理?登山時先到山屋先佔先贏,本來就是這樣子,你們第一次爬山嗎?”

之後那個人就和其他的隊員氣沖沖的走了.

天真的我們,到了奇萊山屋時,因為看到黃昏太美了,忍不住先拍照,老情人們就先去打點交涉山屋的事,沒想到,當我一去時,看到新竹科學園區隊員和他面色凝重的坐在那裡.

我問老情人:位子的事如何了?

竹科某隊員很生氣的說:妳是領隊嗎?你們的態度這樣,哪有什麼我們要讓你們住的道理.

我還搞不清楚為什麼他要那麼火大,說:我們沒有所謂的領隊,是好朋友一起出來,一起商量,因為我已申請”今,明”兩晚住奇萊山屋,而且太管處曾打電話給我確認行程的事,也沒說我們要帶帳篷,我是太管處的義工,我們是按規定申請的.

他很生氣的說:妳是義工就應該知道,就算申請到山屋,也要自己背帳篷,妳受到的教育是這樣嗎?

我說:我並沒有被教育申請到山屋還要自已背帳篷,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申請山屋?我們沒有地方住,還是請你們借我們帳篷,不好意思(我們自知不該要求對方一定要讓出山屋,所以請求借帳篷,隔天一大早一定會收好還給他們)

他說:既然要求我們,態度就要好一點(我有點後悔當初先去拍照,不清楚中間的協商),妳第一次爬山嗎?我們”登山界”的人都知道,要來爬奇萊要自己背帳篷,不管你有沒有申請到山屋

正當我要回話時,好友H馬上就說:對對對,我們第一次爬山,什麼都不懂,請你們借我們帳篷.他的EQ真是高丫!
(不過我也想原來我們十幾年來在山上的青春,一下子就被”我們登山界”劃清了界線,這句話的意思不是強調我們已經爬了十多年,而是在意”登山界”這幾個字,好像是一種抦除)

後來因為他們要一早去走奇萊東稜的原因,他們還是把山屋讓出來讓我們5個人進去睡,
山屋有兩間,真的很小,我跟老情人們3個住一間,好友H他們2人住另一間.當老情人和H下去取水時,竹科有一個隊員很客氣的跟我們說我們可以搬進去,待在外面很冷(不知道是不是只剩下我們3個女生的關係)

在山上會碰到這樣的事,如果是在尚未有”山屋申請制度”時發生,我們應是理虧的,因為自已很慢才會到,不能要求先到的人讓位子,但是這次因為我們很相信國家公園的管理,以為申請到了,就可以安心無虞,怎料會有這樣的紛爭,好友H根本不想再和他們有任何爭論,因為要視時務,現實的是,我們那時沒有山屋,也沒有帳蓬

而竹科裡有些伙伴會很理智的想,這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對於山屋申請辦法與狀況沒有好好的規劃.不過有些人覺得我們很白目,要來爬山竟然沒背帳篷.當我下山後上網看太管處對於申請山屋的說明時,並沒有清楚的列出要自行帶帳篷

我那時一直想一定要和太管處反應此事,但,一回到山下,事情多了..也就算了,
但是,也許以後還會有像我們這樣天真的人吧!所以希望太管處的相關單位能好好處理此狀況,因為這條路線在假日算是熱門的,這次我們特別選在非假日上山,又提早一個月申請入園證,為的就是有山屋



在此:謝謝讓山屋給我們住的竹科山友們,若有朋友們認識,也請轉寄給他們
(他們願意在四點多再搭帳篷,真是感激,特別是那位很親切的山友)


最後:太管處的管理方式有其優點沒錯,我也曾思考過,這樣可免除申請入園人數限制的事宜,但我想,把此事抛給大家回應,也可以視見個人思考的盲點,最重要的是希望太管處能說清楚.避免以後還會有人這樣以為

因為每個人是活在"各自理所當然下"
(在此呈現出對話,主要是要讓太管處知道我們怎麼不知情,和會發生的衝突,而不是我們一定是"對的"的)

<補充>
我們原來各自準備二頂帳棚(已經帶去登山口),但經討論後,以為是跟玉管處和雪霸相同,請勿再說我們沒準備,而是我們認知錯誤,才沒帶上去.r另外,本隊真正把單眼相機背上山的人只有2位

相關文章:山上不平
http://www.wretch.cc/blog/wind1717&article_id=5060375

感謝太管處非常重視”非登山界”市井小民的疑問及建議,並很快回覆相關訊息,並親自來電,很多人都擔心我們這樣反應,會不會讓大家因為申請不到床位,就無法入園,但太管處說明如下:

管理處實施生態保護區之承載量管制
以該區環境的生態承載為基準,而以該地區山屋現有的床位或營地數量而定


11/22 早上接到太管處來電

針對我的提問回覆如下:
直接從網路上申請的界面並未有任何說明,我們開會討論後會通知工程師修正,”申請表"中亦註明未受理床位預約的”申請表”是指從”表單下載”這個地方下載文件,那裡才有此說明.
我們很抱歉,因為這個疏失,造成你們的困擾,並將研擬日後山屋的床位申請制度,但因此事複雜度高,要有完善的考量,故不會那麼快公佈相關辦法,待新辦法公佈後,會發新聞稿及通知媒體公告.


Sent: Monday, November 20, 2006 8:56 PM
Subject: Re: 請妥善處理奇萊山屋床位分配事宜


天數 行程 宿營山屋
第1天 12/13 奇萊山屋<input id="btnDate" style="FONT-WEIGHT:
第2天 12/14 < <input type="hidden" name="room_s" value="奇萊山屋"/>奇萊山屋<
第3天 12/15 <
很不好意思,
我再練習申請一遍,
但是在這個表單裡沒有看到您相關說明
我也查了申請入園需知,也沒有
 
"(申請表中亦註明未受理床位預約)"
 
只見表格上有:"宿營山屋"的字-->真的不熟悉操作.
可否告知在哪一個步驟有說明??
再次感謝太管處快速的回覆與考量
辛苦了,還要費心指導
有煩擾之處,請見諒
 
Sent: Monday, November 20, 2006 4:05 PM
Subject: Re: 請妥善處理奇萊山屋床位分配事宜

感謝太管處的回覆:
 
但因目前申請雪霸及玉山的經驗
加上我們無法從貴處的申請介面上看到
如下文的說明
再加上事前曾有貴處的相關人員跟我確認是否住
"奇萊山屋"
所以當時真的不清楚是這樣的管理,
而且,其他的隊伍有收到"建議攜帶帳篷"的字眼,印在入園證上,但我們並沒有
 
 
建議
1. 既然申請表中亦註明未受理床位預約,是否可以在申請介面上在附上一些簡單的說明,既然有網站,一般民眾可自行上網閱覽太管處的官方網站
 
2. 若不是同意入園申請即配有山屋床位,也許在申請欄上把"山屋"的字再說明一下,也許改”營地”會好一些
 
 
----- Original Message -----
Sent: Monday, November 20, 2006 3:47 PM
Subject: Re: 請妥善處理奇萊山屋床位分配事宜

     您於95年11月16日寄給本處首長的電子郵件,經本處查處結果,茲答復如下:

 本處各高山步道之山屋屬「緊急避難」性質,而非「山莊」之住宿功能,係為提供山友突發狀況緊急避難使用。管理處實施生態保護區之承載量管制乃以該區環境的生態承載為基準,而非以該地區山屋現有的床位或營地數量而定,也並非同意入園申請即配有山屋床位(申請表中亦註明未受理床位預約)

 

  鑑於近年來高山活動的熱絡,對山屋功能的需求亦不同於傳統的避難性質,為因應登山活動的轉型,本處將研議山屋經營管理方式,與分配山屋床位之可行性

  承辦單位: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承辦人:閔恩琪

  聯絡電話:03-8621100轉272

 

 

 

 

 

 

 

 

 

 

 

 

 

 

 

 

 

 

 

 

 

 

 

小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2) 人氣()

究竟是什麼樣的擔心緊緊纏繞著我?從一開始遇到的第一個情況就是不知道可否組成一個能成行人數啟程,我告訴自己,能和誰一起去健行,上天會給一個安排,如果我們有緣一起去,定能湊足人數,當我完全不想這件事時,神奇的事就這麼發生,一個人不能去,過不久又會再補一個人,一直到最近,人員是圓滿的雙數.


有好幾次,我都想放棄,心想不去算了,這樣的念頭強烈的在心中敲擊了好幾次,而當時看到J說了一句:因為這次行程讓她燃起了希望,雖然我尚不知她的希望是在哪一方面的,但我總覺得身邊能有”有希望”的人在一起,應該可以也讓我有些熱火吧!最剛開始的初苗因為研究所裡的一位教授不能成行而澆熄,他對K2BC的期待是遠過於我的,我是那個沒感覺的人,甚至我害怕看到沒感覺的自己,所以我不斷往外看,依賴著伙伴的興奮,好奇,又擔心的心情,J很早就問我航班可不可以先給,因為她住的比較遠,我心想:都還沒開票,我自己也沒把握是不是就是這些航班,另一個K問我:行前會可不以帶人來參加?我回覆:還沒有心力想到那麼遠的事.這個時候E給我重重的二問:一是入山許可證辦得成嗎?因為新疆2006年規定,從台灣過去要登山的隊伍需由跟有授權的台灣旅行社申請代辦,否則無法申請相關許可,二是我們去的季節是二月,她的大陸朋友建議:那裡很冷,氣溫在零下50~60度(後來查資料推測這應是誤傳,因為史上k2峰頂的最低溫不過-50度),我們肯定去不了,到時只有在喀什望路嘆息.....為此我輾轉難眠了幾天,把這些疑問都丟給了楊春風大哥,但又聯絡不上他,我不斷上網找法規,根本找不到有任何的文字這樣寫著,新的規定到底是什麼呢???
http://www.xjx.cc/dstx/xjgl.htm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内登山活动管理的暂行规定
http://www.xjx.cc/dstx/wggl.htm 外国人来华登山管理办法

既使我們申請到許可證,也到不了K2 BC.......
這句話讓我眼冒金星,因為我不想辜負有希望的人,而我竟然還天真的想,喀什有許多傳統小吃,也能中亞民族相遇....待在喀什沒什麼不好哇!幸好在網路上又看到曾經有人春節時去過K2 BC.這麼草菅他人希望的想法的確在心中冒了出來,我為什麼要去K2BC?其實透過社會學一點點訓練,我心裡不太會完全相信只有單方面的說法,論文龐大的資料,讓我狠狠拒絕觀看相關這次行程的資料,如果只有我一個人,我根本不願意多看吧!這個麻痺的我,這個討厭在一次又一次處理這些繁雜事務的我,終於發現因為要去,我的神經崩的緊緊的,中國政策的不確定,航班改了數十次,我對中國作業方式的不明白,加上體力不支,有好幾天明明想睡覺,撐著眼皮還是想趕快確定正確的航班,核對資料,詢問價錢,又要說明為什麼要這樣做,一直到開票,因為我們不同天出發,發現有伙伴的票價比較貴,硬是能省則省的習慣使然,幫他們再重新訂好,在這些不斷要解釋說明的過程中,我焦慮的連一頁文章都看不下去,眼看著時間一點一滴流走,最寶貴的星期六,我竟然很不理智的花了一整天想,有沒有幫他們再省機票錢的可能,我已經不知道是自己真心想做這件事(因為在做的時候心裡很煩),或是我看不下書,寫不了作業,想不出論文的點子,迫使自己這麼沒效率的想著做著,同時也發颷地用不同顏色,用不同字體大小的Mail,回覆和說明他們的行程,票價,我失去了耐心,真想當一個獨裁者,但以往的背景卻規訓著我,好好的溝通很重要.不禁有些些失落,自己已經不像從前那樣.或者我可以拿論文的壓力來當擋箭牌吧!我必需承認,自已寫不好論文,更恐怖的是,我也懷疑自己的主題有沒有意義,更擔心的是,自己畢不了業,心裡卻又野的準備出國,拿自己的論文跟旅行相關當擋箭牌,內心一個聲音在呼喊著:我要時間!!!但又放任自己跟著慾望之流走著,不知道是不是跟最近啃甜食相關,平日不喜甜食的我,竟然吞了幾天蛋糕.雜亂無章的思絮,寫下這些阿里阿渣的鎖碎,希望我可以丟出一堆的垃圾.

發現:我有許多無關乎此事的憤怒堆在心裡,如果不處理,自己會爆炸,寫出來的東西,只是遮掩住另一個不敢正視的存在.同時也討厭著自己汲汲營營的捉取,太緊了,卻任性的不願放手.








 

 

 

小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走過長長的山徑,箭竹坡還未完全換成秋天的顏色,這段路走來一直是我十幾年前初到奇萊印象最深的景色,啊~一晃眼,迷迷糊糊的歲月已經累積到能說出許許多多的當年往事


雖然已經到了十月底,從奇萊山屋到主峰間岩石嶙峋的山徑上,竟然還開著夏季開花的高山蘿蔔,淡紫色的身影貼近路面,好像是直接放上去般.誰能告訴我,這是常態嗎?還是因為地球暖化的原因?很喜歡走這一段稜線上的路,起伏不大,往回看可以見到北峰山群,到了往卡羅樓和主峰叉路口時,又想起對卡羅樓的幻想,我想走過這一段斷裂處,這個特別的名字一直在心上.
往主峰陡上喘噓噓的爬著,卡羅樓壯美的稜線攔著一邊雲海,用眼晴走過去,真是曲折起伏的奇濶,一邊是崩塌的地形,另一邊是綠野盤身的陡峻.

老情人們悠閒的走在山徑上,不時回頭深情的望著彼此,這是真的,我能做的就是為他們記錄款款濃蜜的情景.女主角說:我上山不能沒有張叔叔,因為我不會打包,整理東西,煮東西.每次我都看見男主角要同時收兩個背包,連塞睡袋都是他做的哦!唉~~我只有得高山肺腫快死掉時,才有人幫我收睡袋......


在山上,另一種幸福就是一生的伴侶在身旁,女主角全部的裝備都是男主角買的,我想一般男性很少會幫自己的老婆買很多東西,從帽子,身上穿的到鞋子,只要有女主角在身邊,男主角再累也是甜蜜蜜的.



喜歡他們這樣敦厚樸實的心,倆倆相依偎在千山萬水裡,一路走過,到了七十歲時,看了這些回憶,想著在山上逗嘴的樂趣,和我寫的一些讓人噁心的文字


看雲 看山 看人生,長長的甬道,我們正在路上.......

小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