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次做驢耳朵,是參加拉達克學生社團舉辦的生態旅遊體驗活動時,住在村民家裡幫忙做的晚餐之一。那時多希望有台灣朋友和我一起學做菜,想起《少年小樹之歌》中,奶奶對小樹說著:「當你遇見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給你四周的人;這樣,美好的事物才能在這個世界上自由自在地散播開來。」雖然跟當地居民語言不通,當時的溫馨讓這小小的願望在心中發芽。


為了讓願望成真,第二次到拉達克健行時,我央求嚮導汪度讓我們跟當地村民學做驢耳朵。沒想到,汪度有些面有難色的告訴我:「我不能馬上答應妳,得要到當地問問看才能確定。」因為我們人數較多,原本他們擔心民宿的房間太小,怕我們會不舒服,一開始並未安排我們與村民住在一起。不過,為了有機會和村民一起做驢耳朵,還特別請汪度一定得安排住民宿。



健行第二天,雖然中午就到了目的地
YangTang村,但大家已被高海跋的豔陽烤到頭昏眼花。我們住的民宿有一個美麗的名字-「貝瑪」,在藏文裡是蓮花之意。等待午餐時,一位穿著厚重白袍的阿公方才一進門,就一屁股坐在爐火邊,民宿的主人趕緊倒了一杯酥油茶給阿公,原先大家還七嘴八舌的猜測,杯子裡裝的是不是酒呢?只見阿公很快的吃完一小碗「麵粉糊」就離開。

大部份的伙伴像缺水的植物般,無法在飯廳裡直直坐著,有些累到想在坐墊上躺著休息。但汪度提醒我們,有長者在這裡吃東西,若直接躺下,會不太尊敬這位長者和主人,他建議我們午餐後到房間裡休息。當大伙兒紛紛離去時,我告訴汪度,下午會到村裡逛逛,但他卻神祕兮兮的告訴我:「妳要在六點的時候回來,因為我們要做一件妳一直想做的事。」當下我興奮的大聲歡呼著,並通知大家終於可以做驢耳朵的好消息。

據知驢耳朵是特別的慶典時,大家分工合作,一起做的菜餚。今天雖然不是慶典,但也可為了我們,一起在這如佛境香巴拉天堂國度中而慶祝呀!學習做驢耳朵的任務,將散落在村子每顆愛欣賞風景的心,一個個拉回貝瑪屋裡。 

我們坐在飯廳等著,中午那位阿公又出現了。這民宿進進出出的人還不少,我們也弄不清楚到底哪些是客人,有些也是好奇想看看我們的村民吧!阿公依舊在火爐旁坐下,主人又給他碗和湯匙,他隨手將身旁的小甕子打開,又開始調「麵粉糊」。原來那是青稞磨成的,拉達克人也稱這「麵粉糊」是糌粑。見到阿公健碩的腳步,不會相信他已經八十二歲,而且不是客人,是這家族的大家長,所以大家要等他吃完飯後,才能吃晚餐。阿公一點也不在意陌生人,拿起碗,將剩下的糌粑一口一口舔乾淨,連湯匙也是,接著開始嘰嘰咕咕的說一些話。汪度說:「阿公提醒我們要珍惜食物。」



此時,民宿主人的小女兒在一旁,已端出一大盆麵粉倒在銅盤上,一邊倒溫水,一邊攪拌著。廚房裡並沒有很大張的桌子,所以我們蹲在地上開始準備。見她低著頭,模樣極為害羞,我像小貓似的,輕輕靠過去,依樣畫葫蘆的跟她一起攪拌麵粉。這是我第一次揉麵團,連袖子都忘了捲上去。在跟雪山差不多高的海跋來回搓揉十幾人份的麵團可真累啊!過不了多久,已覺手臂酸疼,我直嚷著好想用腳踩。男主人在火爐前忙著添加柴火,以便先將水煮熱。太陽已西下,室外溫度一下子就是寒流來時的七、八度,幸好廚房的爐火溫暖著大家。

小女兒讓我繼續揉麵團,她便開始捍麵皮,這得要有經驗的人,才能將麵皮捍得厚薄適中。接著,她便拿起鐵杯,用杯口壓出如水餃皮般大小的圓形。我已忘了怎麼將圓形折成驢耳朵,請小女兒趕緊為大家示範。大家看完,才知相當簡單有趣。先將圓形麵粉皮的兩側往內對折,再捏成兩個小圓圈,這逗趣的模樣讓拉達克人想到,驢子每次載貨時,從後面常常只看到牠的一對大耳朵,因此大家將這道麵食命名為「驢耳朵」。


折好的耳朵放在木板上,大家興奮的等待這些新鮮的驢耳朵下鍋。由於拉達克居民多數信奉佛教,汪度全程幫我們準備素食。主人將切好的洋蔥、大蒜放進熱油爆香,再加上胡蘿蔔、高麗菜、蕃茄,以及不知名的綠色蔬菜一起放進鍋裡伴炒。主人動作俐落的抓著幾把當地的香料灑進鍋裡,整個廚房飄滿令人期待的香味,這香味有大家一起七手八腳的熱鬧,與主人願意成全心願的歡喜。最後加入剛剛在旁煮熱的水,等水滾後放入驢耳朵。


親手做的食物吃起來特別有感情。驢耳朵非常有嚼勁,一咬開有一股有別於普通麵香的香甜味,這是拉達克獨有的麵疙瘩。大家打趣的研究,在碗裡的耳朵是誰做的,有些伙伴吃了一碗還不夠,還再添一碗呢!沒想到汪度竟然問我:「可以開始吃我們的晚餐嗎?已經煮好了。」原來這些驢耳朵是主人招待我們的點心,所以只是讓我們嚐鮮,但結實的麵已讓我們的肚子有些撐了,想起阿公說的話,我們還摸摸肚子,再繼續享用豐盛的晚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岱 的頭像
    小岱

    wind1717風言風語

    小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