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步道     

用雙腳丈量自己的大地,用雙手親撫沿路的古跡,用心認識與欣賞台灣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徐仁修〈千里步道繞台灣

 

 

       有一天,你可以徒步去走遠路,或騎著單車去環島,你走過一村又一村、一鎮又一鎮,沿途沒有汽機車的威脅,沒有工廠廢棄物的污染,只有美麗的山海與清綠的田野風光,你腳下穿過的是「美麗風光保留區AONB…..你可以在某個小鎮夜宿,翌晨又動身上路。你腳沾夜露,迎著晨風…..你默默的走,默默的想…..這條路乘載你的思緒,伸向遠方,没有間斷……

 黃武雄
(轉載於千里步道網頁)

-----------------------------------------------------------------------------------------------------------------------------------------------------------

 


在大學四年級時,我們一行人預備在北三段協助登山基礎訓練營,因為熱帶低氣旋不斷下雨,我們在能高南峰營地足足待了三整天,斜雨不斷的日子裡,幾乎都窩在u400雪地帳裡,每天會有不同的人進來串門子,帳篷裡滿滿都是人,等到該聊的都聊完了,手邊只有一本”山徑之旅”可以磨增時間,於是我請待在帳篷的人兒,一起朗讀山徑之旅的片段,唸著唸著,有些伙伴們面對帳篷營柱已毀,裡頭淹水的事兒,已和盲人作者在山徑之旅的邂逅中,嬉笑帶過,開始陶醉在行走數月,經歷四季變化,從春醉,炎夏,秋紅到凍雪的阿帕拉契山徑裡,那時眾人不禁囋嘆,為什麼國外有這樣子平易近人的山徑,讓一個盲胞帶著一隻導盲犬,願意獨自走進山裡.

數年後,有一個機會到緬因州,不用走進阿帕拉契山徑,光是在山徑之外,就有許多自然公園,裡頭並沒有許多水泥人工建築,四處皆是綠蔭森林.阿帕拉契山徑和太平洋山嶺道於1968年建立,當時的台灣還在戒嚴時期,隨著打拼經濟的口號,再加上全台有入山管制,那一代的人除了無法有充裕的休閒機會外,更無法進入山林,一下子進入快速消費的物質生活裡,人們已不習慣緩慢的接近自然,沒辦法到的地方,只要是能開路的,就想盡辦法開一條公路,然後開始想要有舒適的旅館,好不容易接近山林,又把自己埋進水泥建築裡.
太平洋山嶺路並沒有小屋,所有健行者必須背自己的帳篷,提供一個自然休閒場所給喜愛戶外活動的朋友們外,同時還進行自然保育.在太平洋山嶺道,不能騎摩托車,也不能騎單車,給人一種尊重步行者的感受.完成全程山徑者,稱為thru-Hiker,並沒有讓人只有<征服>的印象,而是用雙腳接近自然.


從在台灣山嶺行走之始,就聽過一句令人心酸的話,”跟著垃圾走就不會迷路了..”,在一次與宏碁世界經理人攀登玉山紮營在八通關的過程中,我們在法國菊花海旁休息,那時總聞到一股奇怪的異味,後來一位美裔華人說:我們真的要在這裡紮營嗎?為什麼台灣人忍心把垃圾丟在這麼美麗的環境?那時,我啞口無言,國外的山林有多迷人?他們山林裡真的沒有垃圾?7年前,我帶著這樣的疑問到班芙國家公園,獨自走在山徑上,不管是無人的山徑或是更大眾的路線,我真的發現山徑上沒有任何垃圾,連果皮都沒看到.在台灣,至今難度較高,較少人走的南三段營地都還可以看到瓦斯缶,廚餘,垃圾等....,美麗的丹大西溪溪源上,還可以看到空瓦斯缶被整齊的丟棄在溪旁,難道,人們接近山林,只是為了”曾經到過”?
我曾經跟一個年輕女老師聊到,當自己看到台灣的自然環境被破壞,就會有心痛的感覺,難道妳沒有嗎?她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只是當新聞般聽過.一番的討論後,我們也一起反省,在我們成長的過程裡,如果要”跑到戶外玩”其實常會被認為沒有意義,工作了之後,又常在冷氣房內,怎麼培養接近自然時,能夠有一個最減輕自然負擔的倫理正義.
千里步道的構想是一個構築美麗的開始,而不是只有單調的再開設路線,列為一種記錄而已,讓更多的台灣人以疼惜自然的心,接近山林,用更負責任的方式生活,蘊蓄一份人與自然的和諧,別忘了進入網站看看,不管是什麼,許下一個小小的承諾,http://www.tmitrail.org.tw/index.asp

謝謝Leon ,岑提供相關資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