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之前,幾次登山文稿刊載於台灣山岳時,看到作者大部分為男性,有些男性作者的用語讓我特別注意到"陽剛氣質"和"陰性性質"書寫風格的差異,因目前自己論文的一部分內容與女性部落格書寫相關,加上之前的二位執行編輯皆曾跟我提過山岳雜誌想做一個女性登山專輯,所以靈光乍現下,利用上班的閒暇時段匆匆敲打出來一些想法。

然而,在商業考量,編輯並未常登山,加上對性別意識上有些認知的差距.故我們對這個主題的展現有不同的想像,最後構想的部分搭上”部落格”這個當紅的主題,捉到一點點”賣點”.

這個想像上的距離有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將台灣山岳大部分的讀者設定在有一定登山經驗上.(大部分看台灣山岳的人都是有在爬山的人,而且不少山友原本有訂,但已不想看台灣山岳),而山岳雜誌會希望多吸引一些沒有登山的人去看。

如果我還有一些體力,爾後再把那一段約稿,討論的心情點滴分享給大家(電腦中毒,又在趕進度,所以沒有體力敲鍵盤了)

以下便是當初的一些構想。(在此特別感謝”前前執編”欣齡,從構想的提出到產出都有她熱心協助與提醒)
========================
是什麼原因讓女性
下優雅、舒適的生活環境走向山野?是開繁忙的日常生活?是丟掉女性原有的束縛?還是……

至今隨著女性移動能力增加,女性的聲音在台灣山岳文化中似乎是隱昧的身影,常久以來無非如男性般勇猛威武的「登山成就」所認同的女性才能在山岳界中展露頭腳,然而在充滿男造環境及男性目標為主體的思考意識下的登山模式下,女性與山的關係如何被描述?

有沒有一種聲音,如風撥動柳絮,雖然輕柔,但也使人能在巨大澎湃的浪濤中看見女性與山「互動」的樣貌,這般的「互動」如何讓女性在原初生命的自然裡獲得滋養?

女性在戶外活動中的角色一直是昏昧不明的狀態,很少在男性撰寫的相關文獻中被同行的男性提到一起參與或合作的角色。Loden1985)曾提及,建立在傳統男性視野模型上所認同的價值如:參與的慾望、邊際效益、尋求理性的真實、力量、得到影響力和他人欣賞等;而女性經驗觀點下的價值認同並不是如傳統般與領導慾望連結,而是優先形成和諧、考慮人、注重團結性和精神性。[1]

我們可以看到,在山裡,如果以男性為主導的登山隊伍,通常我們會發現女性仍如依附者,在移動過程中仍顯焦慮,一種焦慮的協商讓女性相信自己無法開創自我登山風格,女性的登山經驗與感受常在男性處處以負重能力、速度來證明自己登山能力下被化約成一種風花雪月的呢喃。或者登山男性的登山形象成為一種典範,當女性無法符合如此形象或不主張其登山締造記錄時,女性豐富而細膩與山的邂逅仍是一種被貶抑為沒什麼「成就」的姿態。

如果,「文化」是一群社群、種族所「選擇」過後的集體行為的集合,那麼在台灣形成 「山岳」或「戶外活動」文化所呈現的只是所有中產階級或多數為男性的聲音,是不是其它未見的身影已被所謂的「主流價值觀」排除在外?當人相信某種文化只是單一的認同,那會走向何處?

 台灣山岳的文化如何創作出多元性的豐富生態?也許從女性的聲音、經驗開始,我們能看到一片正在蓬勃生長的森林。 
 登山的女性越來越多,如張惠芳(2004[2]提到:

我覺得登山像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追求,而不太像一種運動。我喜歡爬山是因為它沒有什麼競賽性,就是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休息,只是這樣的追尋並不容易。

不容易的是常常必須妥協於男性目標的價值下,或者大部分女性因為婚姻走入家庭,成為一個照顧者而無法繼續爬山,在這裡粗略的畫出幾個書寫主題的可能及可以(適合)邀請書寫該文的作者。

「行旅於山」

 1.「在山上是沒有性別的?」從登山者的身體經驗看性別的消弭與浮現(可改標題)

 一些登山女性在男性為多數的登山文化環境中常會以為或希望在山上是沒有性別之分,但化約在沒有性別之分下,為了讓自己融於偏向男性氣概的登山風格中,讓自身的行動或身體外表的展演趨向於中性化?女性是否意識到這是一連串協商與妥協的過程,但我們卻很少看到男性趨向於女性的陰柔。

山上的性別分工和共處一個帳棚下,女性如何在看待自身身為女性的登山身體經驗?

 推薦作者:黃麗螢(台大城鄉研究所/論文主題即是女性登山體驗與生命經驗的影響)

2.       「另一種山岳書寫空間」:女性登山經驗部落格書寫

 當代網際網路所創造的部落格(blog)書寫空間正讓個人書寫邁入連結公/私領域的溝通跨界。而網際網路體現跨越公/私領域的社會動性,將是一個提供更開放的民主環境、表現個人自我的機會嗎?那麼,女性在較開放流動的空間裡,透過書寫自身登山經驗時,如何擺脫過去書寫的焦慮與協商呢?女性如何在公共空間裡展演自身與山/自然互動共舞的曲目。(WIND 2007)

 一個現象,台灣山岳雜誌裡大多數的作者為男性,其所書寫所呈現的多數為男性經驗與觀點,這是否反應在登山書寫的聲音中,只建構出一種以男性發聲為主軸的登山文化,在登山補給站裡也已男性發聲為多。不可晦言的是,多數男性看得起的女性是要和男人一樣背得一樣重,走得一樣快的。

女性的登山經驗,如對山/自然與心靈的交談下,往往在男性主張的快勇猛下自殘形
,但是我們看到這些女性將自身與山的互動展演在部落格空間中,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將這樣的聲音聲影放進台灣山岳雜誌裡,使其眾聲喧嘩。讀者如何詮釋及解讀這些女性部落格登山書寫經驗。最後,已有許多詳細的行程資料可供線上查詢,台灣山岳雜誌是否能有一個提供女性經驗的發聲空間?

 3.「穿越山稜」 /不爬百岳的女人
 
通常女性在山上往往成為一個被保護者,在種種的溝通與活動籌劃中,女性的聲音,移動的身體,還只是個配角,也許可以想一想女性在長期的登山過程,還要調適自己會有生理期的種種不適。在山岳強調「攀登百岳」或以「攻頂」、「征服」的基調來建構登山文化裡,女性如何從登山體驗中經驗以攀登百岳為目標或原來以攀登百岳轉為純粹經驗山野的路徑?山路曲折,這些不同世代的女性如何看待完成百岳後的登山生活或不再以百岳為目標的登山方式,不同的價值與反省如何刻劃出女性「穿越山稜」的身影。
故本文可能需要採訪幾位已完成百岳的登山女性及不以完成百岳為主的登山女性為訪對象。
推薦作者: 台灣山岳特約記者之類的

4. 從高山到海外健行:健行成為一種以雙腳旅行的實踐 

5.
登山繪畫/山岳攝影 
目前看見台灣山岳的作品仍多數以男性為主,有沒有可能找到女性的作品並整理她們的創作經驗與動機?

 推薦作者:???

7..母職與登山 
 
女性不被鼓勵像男孩子般可以在野外亂跑,從小就要被規範動作要文雅,生完了小孩,身體的狀況已大不如從前,當男性可以在外趴趴走時,女性只有由社會規範下扮演好"賢妻良母"的角色。

韓片「馬拉松小子」裡剛開始是母親帶著自閉症小孩爬山感受風、雨、自然的一幕,這一幕令人想到自然如母親般同時也滋潤孩子的心,台灣女性登山者的處境往往因為家務或社會規範期待的好女人角色而無法如以往般再自由的進入山野裡。在本文裡試圖看到女性如何在母職安室於家及移動接近山林的渴望中看到身為一個母親的登山經驗與家庭生活安排。

 推薦作者:黃麗螢 己為人母依然登山的女性可分享其經驗  

6. 高山上的伸展台:如何穿得美而爽

 十幾年前坊間的登山用品店多數仍以男性為主的登山裝備曾讓女性只能妥協於沒有任何美感、樣式、size又太大,顏色又太單調的無法選擇的選擇,而東方人的體型本來就較西方人驕小,至今眾多的女性產品已然呈現多種樣式令人目不暇給。以前(約9年前)在登山用品店工作時,常有一個有趣的經驗,男性比較會強調其功能性,女性大多會在意其外形和顏色。

登山時,如何能選擇呈現女性美而健康的裝備?從頭(女性多為長髮)、身體(有時會遇到生理期,又要蹲著上廁所)、到腳,可以有何種多樣的裝扮?不過這裡要小心,不要把「美」標準化,另外有什麼是必須提醒女性注意的,舒適與安全有時是必須妥協在美感之下(如大背包及登山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