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丘延亮 (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出處:中國時報 2007.06.21 

台灣這個物產多樣,人民勤奮、四季如春,植被廣布的寶島;自來是生民自求多福的畛域,也是世界島中少有的豐饒象徵──所謂美麗之島、婆娑之洋絕非溢美之辭!曾幾何時農產出超的島上驟變為國際剩餘農品的垃圾場(Dumping Ground);農民在「國際接軌」的迷思下流離失所,農村與生計社區兵敗山倒地凋蔽;農業成了政府的財政「負擔」;成為海島未來前途的「多餘」和「問題」。
 

戰後迄今這個三農(農民、農村、農業)問題的啟始,固然是十九世紀美國中西部大農模式(以康乃爾「農經」學派代表)的農政誤殖;強套經濟殖民之錯誤政策的強力統攝所造成。近二十年的殺雞取卵,倒行逆施更一步步走上滅農(農民、農村、農業)的不歸路。


農民自來是生計人口的核心組成部分;農村社會自來是大社會的有機構成要件;農村生計更是海島經濟的永續部類。他們從來都是在國際長短波的蹂躪下,生民自求多福、培元固本、避險抗災的基本地域和根基構造。這個基本生產地域,其型構、更生與持續的受到無情的摧殘到今日的地步;可說是近二十年來一波波滅農政策及首發於一九八八年五二○抗爭的農民對抗的必然結果。


楊儒門的逼於無奈,奮身以非常手段護農、救農,固然是自本土農業的困境著眼,但他今日在全國民意下的平反,恰證實了他的關懷絕非侷限於吾人的一島──一時或一地。


步入二十一世紀,歐美模式剝削經濟的全球性危機急速開出;今天、地球暖化的課題倘一日不得正視、立即著手解決,必為人類全體在半世紀內毀於一旦的共同命運。台灣自日統以來近百年的各式農政的窮圖也於今赫然匕(弊)見!當今政權不但抱殘守缺、依樣葫蘆;更變本加厲,竟有意將所有農地蛻化為田園豪宅;其荒謬絕倫,無以復加。其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則是繼續辯稱農業部類的「生產總值」已自三個百分點退到一點五個百分點;從而據以倒證農業之不足輕重;可任政客/資本為掠取土地利益,徹底將三農取銷。


殊不知,自農業多樣性機能學術考察取逕以觀;念及社會體持繼、生計永續經營與環境維護的觀點;三農部類對台灣社會的整體貢獻從未低於三成之下。這個評估當然還不包括工業、都市、高耗能部類在「碳稅」方面對三農地域進行剝削和消費的數字。


換言之,即令光看「碳稅」對三農的虧欠;只要有機制能部份的將它回饋三農;三農困局的解除與農村社會的復振、指日可有嶄新的面貌。


今日,吾人必須敬告不知世事的政客與官僚;全球動物蛋白的生產成本已直線倍增;島內的蔬果、米糧卻價損沒本,農民曝死、自殺時有所聞。為吾島及下一代的生存、生計謀,我全民必更加奮進抗爭,必以徹底再思三農的整體定位始,根絕滅農政策的任何政客狂言與行政手段,為生民留下僅有的生產地域、社群與淨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