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百年人物誌】林獻堂

http://youtu.be/ihXQzHVy8kw

 

渭水春風  http://youtu.be/PY2weMH55fw 與陳甜的愛情故事

 

大稻埕的歷史: http://twatiutiann.pixnet.net/blog/post/185496587 

電影:大稻埕  

 

2014.02.08【台灣演義】蔣渭水

蔣渭水(1891年2月8日-1931年8月5日),字雪谷,台灣宜蘭人。為台灣日治時期醫師、民族運動者,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的創立者,被視為最重要的日治時期反殖民運動運動領導領袖之一。

蔣渭水一生倡立4個影響全臺灣的事業;史上第一個全臺性的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政黨「臺灣民眾黨」、第一個全臺性的工會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
在白色恐怖時期,「蔣渭水」曾經是禁忌的名字。待解嚴之後,及至以台獨為核心宗旨的本土化運動發揚,政府傾全力發展台灣研究,台灣史頓時成為顯學。在「主流」的台灣史研究中,「蔣渭水」三字雖重新被提起,卻由於其濃厚的中華民族與孫中山色彩,反而一直無法掀起朦朧的面紗。 

嚮往祖國的青年蔣渭水

蔣渭水8歲時曾受業於宜蘭宿儒張鏡光茂才,漢民族與文化的意識開始深植於蔣渭水的心中。醫學校時期,蔣渭水非常關心中國革命的發展,他的老同志白成枝稱蔣氏「在學中嚮往祖國,常著文痛論日帝暴政。」〔註6〕1910年廈門同盟會會員王兆培來台發展同志,1912年蔣渭水就被吸收為同盟會祕密會員。據其胞弟蔣渭川的追憶,蔣渭水亦曾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註7〕。 

此外,據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的回憶,日據下的台灣青年非常關注中國革命的進展,當他們歡喜革命成功之餘,卻得知袁世凱欲稱帝,於是在蔣渭水的倡導之下,推舉翁俊明與杜聰明二人(均為同盟會會員),潛赴北京,計劃在水源地投入霍亂菌毒殺袁世凱〔註8〕。雖然計劃未成,蔣渭水在台北醫事學校另發起「國民捐」,以支持孫中山的革命運動,並由周桃源帶去廣東支援孫中山。蔣渭川也曾回憶,蔣渭水曾親自募款三萬元,透過翁俊明送到廈門閩督許崇智的手上,當作革命軍的軍餉〔註9〕。就此可看出兩岸相互支援革命的密切關係。 

蔣渭水在1917年經營「春風得意樓」,這個酒菜樓是當時包括中國大陸在內各地革命分子間的「同志聯絡處」〔註10〕。而1920年蔣氏成立「文化公司」(文化書局),大量引介孫中山思想與中國政治思想的書籍。「中國」在蔣氏民族認同中之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台灣人明白地是中華民族」

1915年噍吧哖事件之後,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運動完全被鎮壓,此後進入以文化政治運動為主的非武裝抗日時期。在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以前,蔣渭水投入「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1-1934年,共15回),據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中《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真相》一文記載,日本殖民統治者眼中該運動的成員分為兩類:「其中一種是對支那的將來抱持很大的囑望。以為支那不久將恢復國情,同時雄飛於世界,必定能夠收回台灣。基於這種見解,堅持在這時刻到來以前不可失去民族的特性,培養實力以待此一時期之來臨。因此民族意識很強烈,常時追慕支那,開口就以強調支那四千年文化鼓動民族的自負心,動輒撥弄反日言辭,行動常有過激之虞。相對的,另外一種是對支那的將來沒有多大的期待,重視本島人的獨立生存,認為即使復歸於支那若遇較今日為烈的苛政將無所得。因此,不排斥日本,以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為目標,只專心圖謀增進本島人的利益和幸福。然而,即使是這些人也只是對支那現狀失望以至於懷抱如此思想,他日如見支那隆盛,不難想像必將回復如同前者的見解。前者的代表人物是蔣渭水、蔡惠如、王敏川等,而屬於後者的是以蔡培火、林呈祿為主。」〔註11〕此外,蔡培火在《灌園先生與我》一文中,將日據下台灣人分為「祖國派」、「台灣派」與「御用派」三類,而服膺孫中山思想的蔣渭水正是「祖國派」的代表人物。蔡培火的說法與《警察沿革誌》記載是相符的,由此可知,蔣渭水在日人與台人的眼中,都是一位堅定的中華民族主義者。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展之初,蔣渭水也投身於台灣文化協會的設立。蔣渭水以其醫學之專長,於1921年11月30日發表為台灣所開立的診斷書──《臨床講義》。蔣渭水開宗明義地指出,台灣的原籍是「中華民國福建省台灣道」,並且「有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的血統,遺傳性很明顯。」「因為是前記聖賢的後裔,故有強健天資聰明的素質。」只是在日本殖民統治之後,因為患了「知識營養不良症」,而成了「世界文化時期的低能兒」,必須以正規學校教育、補習教育、幼兒園、圖書館與讀報社等「處方」加以根治〔註12〕。蔣渭水一方面明確地指出台灣人具有「有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的血統」,另一方面主張台灣人的解放,必須要從改造文化知識開始,而促成1921年10月台灣文化協會正式成立,並將其開設的大安醫院做為《台灣民報》在台灣的發行所與編輯部。 

  • 日治時代的重要民族運動領導者蔣渭水先生,身為醫生卻感時憂國,為日本治下的台灣開出了「智識營養不良症」診斷書,掀起台灣首次大規模的文化啟蒙運動,日後曾被日人經營的報紙稱為「台灣人之救主」。本文為蔣渭水先生之孫,詳述其祖父從事民族運動的過程,以為紀念渭水先生逝世七十週年,同時也紀念那個有精神理想的年代。 ----編按

蔣渭水(前排左六)一九二七年五月十六日於北港讀報社發會式(啟用式)攝影紀念。


 蔣渭水形容其所處的日治時代為「動搖的時代」。他說:「今日台灣的社會狀態,應稱為過度時代,或是動搖時代。……在動搖的時代,橫暴掠奪的帝國主義即將崩潰。另一方面亦意味著被侵略的弱者得獲解放。」蔣渭水就是「動搖」日本殖民政府的民族運動革命家。
 「蔣渭水」三字,意味反抗日人
 「那時僅僅提到『蔣渭水』的名字,就要受到日人當局的監視。在台灣民眾中間,『蔣渭水』三字,就是意味反抗日人,尤其意味反抗日本警察的語彙」。已故台灣史專家台灣大學 楊雲萍教授,比蔣渭水小十五歲,年輕時,因為常投稿︽台灣民報︾,結緣蔣渭水,他追憶日治時期的台灣人在日警高壓政策下對蔣渭水的敬仰。史學家戴國煇引用日人河原功對︽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Ⅲ︾的統計,蔣渭水名字出現一四九次,排名第一;蔡培火八十八次排名第二;林獻堂八十七次排名第三。可見蔣渭水在抗日民族運動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是警察黑名單的首位。這位拿聽診器的白面「醫」生,非武裝抗日的人權鬥士,成了殖民政府的眼中釘,警吏如影隨形,監視著他的一舉一動。穿著一襲長衫的蔣渭水,從不感覺害怕和驚惶,他光明磊落,深信他所堅持的政治理想。


 蔣渭水開設的大安醫院,是日治時代民族運動的大本營。醫院隔壁他經營引進新思潮的「文化書局」,書局中每天都有兩位高等特務(對付政治運動、文化運動的警察)佯裝看書跟監;台灣民眾黨被禁後,跟監特務增加為四位;蔣渭水的女兒蔣碧玉,那時就讀蓬萊公學校(台灣人讀的小學),最喜歡的事就是和警察玩捉迷藏,下雨天時,車夫林寶財將雨簾放下,蔣碧玉溜進人力車裡,林寶財拉著人力車往外跑,警察不明究理,跟著車子猛追,這時蔣渭水從容不迫的出門從事政治活動。


 蔣渭水的筆槍墨彈,讓總督府難以招架。蔣渭水是民報的主筆健將,經常寫社論,抨擊施政,筆鋒犀利矯健,以如椽巨筆,刺中台灣總督府的要害。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一日,蔣渭水在︽台灣民報︾發表社論︿豈有不許言論自由的善政嗎?﹀他指出台灣人並不是默默無言的,而是喉舌被壅塞了的。大聲討伐「言論的自由和束縛,是善政與惡政的分歧點。」指出「對於三百六十萬的台灣人,到此日還不准許其存立一個民眾的言論機關於島內。這一層,我敢大書特寫說:是台灣惡政中的惡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